欢迎进入365bet体育在线投注官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站内搜索:

人民主体地位视域下的共享发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的发展必须是一种“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这种发展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邱耕田)

  

  共享发展的重要特征普遍性、公平性和差异性是共享发展的重要特征。共享发展的“共”字充分体现了这一发展的普遍性特质。换言之,共享发展的共享主体,是一个外延极其广大的范畴:它既包括代内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也包括代际那些潜在的社会成员。从代内角度分析,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张要为绝大多数人谋福祉,只有做到共享,社会发展在其价值主体上才是完整的而不是分裂的;从代际角度分析,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张要将今天的发展和明天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历史的列车才不至于驶入没有未来的死胡同。

  那么,人们应当共享什么呢?具体而言,就是要公平合理地享有发展的权利、机会和成果。这样,我们可进一步引申出关于共享发展的公平性特征。如果说,普遍性是共享发展的物理结构方面的特征的话,那么,公平性则是共享发展的精神灵魂方面的特征。共享发展无疑是一种追求公平正义的发展,而公平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当然,公平正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作为一种观念和准则,只有公平正义才能为社会的和谐有序、正常运行提供制度安排和设计的最重要的理念依据。从内容的角度分析,社会公平包括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等。权利公平是指承认并保证所有的社会公民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然,权利一般要通过机会加以实现,机会是人们实现自己的生存权特别是发展权的有利时机。机会的公平性是指起点的平等性,如人人都应享有营养、教育和工作等的权利。重视起点的平等性,这是共享发展的起码要求,因为有机会才会有希望,机会为每一个人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提供了可能的平台。规则是人们实现自己权利的手段,它是由共同体统一制定并要求共同体所有成员自觉遵守的条例和章程。规则要发挥效应,除了大家共同遵守之外,关键是所制定的规则应当具有公平性,即规则本身应当体现共同体绝大多数成员的共同意志,能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以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作为评判社会公平度的直接和直观的依据,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本内涵和最高层次。

  共享发展还包含或体现着差异性的发展。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由于不同的发展主体各自拥有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努力的程度不同等,就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发展存在和发展前景。因此,共享发展虽然要追求公平正义,倡导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发展中普遍受益,但它不可能消除发展中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性。因而,共享发展的价值实质其实只能体现为一种在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和发展权利、发展机会等的公平享有上的良性趋向的选择,即在发展中应为防范和克服事实上存在的不公平性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并在这种不懈努力中确保社会有机体维持一种持续、和谐及有序的良好运转态势。共享的发展理念承认和尊重发展中的适度的、客观的差异性,它反对那种在共享的名义下或搞一刀切或搞强加于人的做法。

  共享发展的实现原则如何把共享发展落到实处,做法有很多种,但发展性原则和制度建设的包容性原则是推进共享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没有发展就没有共享,因此,共享发展的首要原则就是发展。也就是说,只有首先把“蛋糕”做得足够大,才能谈得上公平地切分蛋糕。反而言之,在一个发展不足、物质财富不丰裕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冲突、内乱的社会,而这种普遍的贫穷和冲突与共享发展理念是背道而驰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共享发展的精神实质是追求公平正义,那么如何实现公平正义?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固然重要,但如何让广大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则离不开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实施共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在制度建设中,我们务必要使其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只有面向绝大多数人的、具有普遍包容性的体制机制才真正符合共享发展的精神实质。制度建设的包容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包容性的利益表达机制。要建立公平、开放、多向度的利益表达机制,为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公平表达利益的制度性平台,引导他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其二,包容性的保障机制。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利益的自然竞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政府利用公共权力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政府可通过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或使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做法,为困难群众编织一个可靠的社会安全网,让他们能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其三,包容性的政策制定机制。发展政策制定及其实施的合理性、有效性与广大民众对发展的认同度、参与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要本着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的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让广大民众亲自参与发展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切忌出现政策制定方面的部门化、垄断化、隐秘化等偏差现象。其四,包容性的服务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存在着相当不协调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放在经济发展方面,将政府的行为偏好集中在追求GDP的增长上,这种政府模式被称为经济建设型政府。在经济政绩这根指挥棒的支配下,面向民生和广大民众的公共服务则相对重视不够。追求共享发展,就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